前陣子新聞報導,因為澳洲的野貓數量太多,嚴重破壞了環境生態,令許多原生動物數量大減,也讓澳洲政府決心要消除氾濫的野貓。雖然貓咪很受人類喜歡,但牠對生態系來說其實是可愛又迷人的反派角色,甚至名列在「世界百大外來種」中!外來種,到底是什麼呢?在臺灣,貓竟然也是外來種?還有什麼生物也是外來種呢?這些外來種生物一定都對生態環境有害嗎?
外來種怎麼出現的?
在我們的環境周圍,有許多你認識和不認識的動植物,雖然它們居住在同一片土地上,但其實身世各有不同。在大自然中,物種本來就會四處遷移,如果只受到大自然因素影響,如水力、風力、動物的力量,而到某一地區定居下來繁衍後代,這樣的生物稱為「原生種」,也就是本土物種,像臺灣的原生種有臺灣黑熊、虎皮蛙、鯽魚、樟樹等等。但如果物種的遷移是因為人類活動而發生,使它們從原來生存的地方被帶到另一地方,那麼對新地方來說,它們就是「外來種」。例如許多寵物、養殖動物、花卉蔬果等等,是從原產地被帶到臺灣來,對臺灣來說就是外來種。當外來種生物擴散到野外造成災害,像海賊一樣占領了原生種的環境資源,就被稱為「入侵種」,像是貓、狗、美洲牛蛙、小花蔓澤蘭、福壽螺等等。
但人類怎麼造成物種遷移呢?有時是無意間傳播的,如地中海貽貝是跟著輪船的壓艙水而散布開來。輪船在出發前會先灌入海水到船艙底部,以穩定船身,但同時也帶入了水生生物,當船到達目的地,排放出壓艙水,貽貝就悄悄進入了當地的生態系。入侵紅火蟻則可能是沾附在土壤、苗木上進入臺灣,起初沒人發現,直到蟻災衝擊全臺,人們才驚覺土地被侵犯了。
有些外來種則是人類因為特殊的目的而刻意引入的,例如臺灣早年引入銀合歡,是為了用來做薪柴、紙漿原料、牲畜飼料,但後來社會型態改變,大部分的人已經不再燒柴、進口紙漿的費用變低、牲畜改吃飼料等,再也沒有人砍伐的銀合歡於是在野外茂密生長。有些動物原本是為了當寵物而刻意引入,但是後來飼主棄養或疏忽大意,讓這些動物逃出,例如綠鬣蜥以及野外常見的白尾八哥、家八哥。人類也為了品嘗外地的美食而引入外來種,如美國螯蝦和福壽螺。
還有另一個特殊的引入目的──放生。有人認為把捕獲的動物野放到大自然是一種善舉,於是購買動物,放生在不適合的地方,結果變成了外來物種。這麼一來,可能危害本土物種的生存,或者這些動物根本不適應新環境而死亡,完全違背了放生的原意。其實,就算是臺灣島上本土的動物,任意轉移到其他區域,也會造成危害,例如住在臺灣西部的魚類粗首?,由於人為放生而進到東部的溪流,就占據了當地特有種魚類菊池氏細鯽的生存空間。......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科學少年》2019年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