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檢查的指數中,我們很害怕發現自己有高體脂、高血脂;在食物的選擇上,我們也害怕高油脂,以為吃什麼就會補什麼,這些油膩膩的油吃進去會變成身上肥滋滋的脂肪。但真的是這樣嗎?我們該一股腦兒追求低體脂率、低脂飲食嗎?
脂肪之所以會被現代人討厭,是因為1公克的脂肪提供9大卡的熱量,遠遠比1公克的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提供4大卡的熱量高出許多,是體重控制的大敵,但現在已經有太多研究顯示,熱量平衡不是單純蹺蹺板原理,吃進一大卡的食物不表示身體也一定會吸收存入一大卡,身體熱量的平衡有著個體的差異性,與自身的代謝、基因、年齡、體內的腸道菌群、肌肉含量、疾病等等相關,我們要在意的不是吃進多少熱量,「吃了什麼」遠比「吃多少熱量」重要太多,比如堅果是油脂,但同樣熱量的堅果會比糖果零食不健康嗎?
假如熱量是錢幣……
如果身體沒有脂肪組織,會發生什麼事呢?以熱量來解釋,熱量之於人體,好比金錢之於人類,金錢可分成現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來管理,現金是最方便取用的,當現金不足時,可隨時提領活期存款的錢來用,當活期存款不夠,就要去銀行辦理定期存款的解約才有錢用;換成身體熱量的運用來說明,體內的葡萄糖好像現金,可供身體即時方便使用,當葡萄糖不足時,就會分解肝醣(活期存款),肝醣再不夠,最後才會分解脂肪(定期存款)來用,因為定期存款的提領最麻煩。
若反過來說明熱量的儲存,進食後,體內的葡萄糖上升(補足現金),接著肝醣也上升(活期存款進帳),現階段用不到多餘的糖分、油脂、蛋白質等,就會轉換成脂肪儲存於脂肪組織中(定期存款),以備不時之需。但如果脂肪儲存功能失常,無法運作,那麼脂肪就會在血管、循環系統中自由的流動,堆積在心臟、肝臟等等器官間的空隙,一旦過多就會損害器官的功能。......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科學少年》2017年9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