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打開手機,發現你在邁向偉大訓練師的航道上辛苦抓來的那些神奇寶貝們,突然通通變成糖果了!你會有什麼反應與感受?心裡會有什麼想法?某些大師可能會告訴你:「這時候你就要關上手機,告訴自己,剛剛所看到的,都是假的!暫時的!這樣就不會耿耿於懷了。」大師的話可能乍聽之下有些荒謬,但的確某些時候,當我們改變對於一些事情的解釋想法時,心情狀態或觀點的正向或負向也會隨之改變。
讓我們先來進行左頁下方的小活動〈解釋觀點東西軍〉。
心理學家發現,比較「樂觀」的人遇到這些情境時,容易產生東軍的解釋想法,而比較「悲觀」的人則較容易產生西軍的解釋想法。所以,若你剛剛選擇東軍比較多,就可能是「樂觀」的人,反之選擇西軍比較多,就可能是「悲觀」的人。也就是說,所謂的「樂觀」、「悲觀」,其實來自於我們習慣怎麼去解釋事情的發生原因。
近幾年心理學界新興起的「正向心理學」,關心的議題之一,就是何謂「樂觀」、「悲觀」,以及你對事情的解釋會怎麼影響你的情緒。探討這些議題的目的,是希望能運用科學知識以及有效的方法,正向的增進人們的生活滿意度,讓心理學的研究,不再只是消極的治療心理的負向症狀。最早倡議這個心理學新方向的學者,是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他的看法為心理學及人們帶來新希望,然而,一開始讓他成名的,卻是關於「無助感」或「失望感」的實驗研究。這個實驗要從他的狗說起。......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科學少年》2017年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