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名稱的由來
琥珀的英文「Amber」可能源自中世紀的拉丁語「Ambar」,在古英語中則是指來自抹香鯨身上的一種蠟狀物質:龍涎香。到了13世紀晚期,就已被用來指稱產自波羅的海的琥珀。而中文的「琥珀」一詞,最早則見於西漢時陸賈的《新語‧道基》的一段敘述:「琥珀珊瑚……山生水藏……」,不過最神奇的是,早在唐朝詩人韋應物的一首〈詠琥珀〉詩中,就對琥珀內含物的成因有了近乎正確的描述,詩是這樣寫的:「曾為老茯神,本是寒松液,蚊蚋落其中,千年猶可觀。」(茯神為山林中寄生於松樹根部的菌類植物,可以入藥。古人誤以為琥珀乃茯神所化,故稱「曾為老茯神」。)可惜這種中國古代的直觀智慧,缺乏科學的環境加以孕育茁壯,不然中國的科學文明現在一定非常可觀。
從前有棵樹……
不過琥珀到底是什麼?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原來自然界有許多樹種,在風吹雨打或動物抓咬等各種情況下導致樹皮受到損傷時,都會分泌非常黏稠的樹脂來保護傷口(尤其是松柏科的植物)。這些樹脂在接觸空氣後會逐漸硬化,等到樹木倒塌或是這些樹脂團塊因各種原因掉落地面,湊巧又被掩埋在地下後,在地層中歷經千百萬年高溫高壓的作用,就逐漸形成了琥珀。所以根據化石的定義,琥珀本身就是埋藏在地層中的古代生物遺跡,因此當然屬於化石。......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科學少年》2017年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