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代的海裡爬滿了小強?太可怕了,這會是怎樣的光景?
三葉蟲是一類生活在古生代海洋中已滅絕的無脊椎動物,在分類上屬於節肢動物門的三葉蟲綱。所以想認識三葉蟲,就必須先了解所有節肢動物都具有的幾個共通特徵:首先,牠們都具有堅硬的外殼(或稱為外骨骼)用來保護脆弱的身軀。也正因如此,節肢動物在成長過程都必須經歷多次的脫殼(或稱蛻皮),當舊殼退去、新殼尚未硬化之際,就保留了身體彈性成長的空間。大家吃蝦時,有時會遇到很難剝的軟殼蝦,就可能是吃到剛蛻完皮的蝦子。
第二個特徵是節肢動物身體都分節,而且具有成對的附肢,附肢亦分節以利於活動,這正是節肢動物名稱的由來。附肢除了能用來行走、游泳,有些甚至還有攝食、感覺、交配等功能。大家所熟悉的昆蟲、蜘蛛、螃蟹、蝦子……等都是屬於節肢動物這個大家族。而三葉蟲,正是古生代海洋中最興盛的節肢動物。
生活中的三葉蟲
其實在中國明末清初時,三葉蟲就已出現在當時人們的生活中。只是當時人們沒有古生物化石的概念,所以把產自山東泰山附近,含大量三葉蟲化石的岩石稱為「燕子石」或「蝙蝠石」(因此種三葉蟲的尾部兩側有月牙般的刺,形似飛翔中的燕子或蝙蝠),還大量開採這些岩石製作成硯臺、紙鎮、筆筒等各式文具。清初文人王士禎在《池北偶談》一書中便有相關的記載。這些燕子石或蝙蝠石其實就是一種生活在古生代寒武紀的璞氏三葉蟲尾部化石!
三葉蟲的構造
三葉蟲的身體由前到後分為頭、胸、尾三部分。在其背側則有兩條縱溝,看似把身體分為左、中、右三葉,這便是三葉蟲名稱的由來。頭部中央隆起的部分稱為「頭鞍」,兩側沿著眼睛邊緣通過的線條稱為「面線」,三葉蟲要脫殼時便是由面線開始裂開,而頭鞍與面線正是辨識三葉蟲種類的重要特徵。頭部前方通常有一對觸角,下方則有個稱為「唇瓣」的特殊構造,推測可能是攝食用的口器。
胸部有多個胸節,胸節數目會隨著幼蟲時期脫殼成長而增加,直至成年為止,尾部則不分節。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科學少年》2014年4.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