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髮真的是三千煩惱絲,長了需要常梳理,短了怨嘆變化少,多了要打薄,少了要刮厚。不過讓許多人煩惱的是沒有頭髮可煩惱,這在男性中情況比較嚴重。不要以為頭髮變少是老人家的事情,許多人在30歲左右頭髮便開始稀疏。
頭髮是從皮膚的毛囊長出來的,毛囊中有幹細胞,能夠持續分裂,讓頭髮生長。頭髮掉落是正常現象,但是如果掉落的速度比長出新頭髮的速度快,久而久之,頭髮就變得稀疏,很有可能往禿頭的方向前進。不論是為了美觀還是看起來比較年輕,正規的植髮、假髮也好,光怪陸離的偏方也罷,都有許多人嘗試。科學家也很關心促進毛髮再生的方式(除了關懷社會之外,科學家也是人,也會老也可能會禿)。
最近,臺北榮民總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陳志強等人發現,藉由適當的排列來拔除一定密度的毛髮,將可誘發超過五倍毛髮的再生。爸爸們請不要看到這裡就開始動手拔毛,這裡的重點是「適當的密度」。陳志強的團隊在老鼠的皮膚上畫出不同面積的區域,然後在各個區域內拔除一定量的毛髮,這樣就會使得被拔除的毛髮可能占該區域中所有毛髮的全部、三分之二、二分之一、五分之一、十分之一等等,然後觀察老鼠毛髮長回來的情形。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會有「拔毛可能刺激毛髮生長」這個看起來完全相反的念頭?其實人體組織有再生的功能,例如受傷之後,傷口會慢慢的癒合,這其中牽涉到複雜的免疫與細胞生長的調控機制。細胞生長的調控非常複雜,因此對於這方面的許多細節目前都還不清楚。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科學少年》2015年6.7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