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課時,你總是坐在教室,托著腮幫子念著課文,努力將課本裡的科學知識記下來嗎?有沒有懷疑過課本裡說的都是對的嗎?會不會想要自己動手做做看,驗證一下呢?《科學少年》和「關渡自然公園」在今年一起規劃了一系列的課程,帶你體驗「最好玩」的自然課,讓你從做中學,了解科學實驗的方法、發現大自然的奧妙。首先登場的是──水生昆蟲大調查!
認識水生昆蟲及環境
課程一開始,當然要先認識一下水生昆蟲的生活環境,以關渡自然公園來說,這次要觀察的是池塘裡的水生昆蟲。生長在池塘中的植物可依據有沒有固著在底部、葉子有沒有長出水面,分為浮葉植物(如睡蓮)、漂浮植物(如浮萍)、沉水植物(如金魚藻)和挺水植物(如芋頭)。而水生昆蟲也因為呼吸構造的不同,在水中活動的位置不一樣,例如靠呼吸管呼吸的昆蟲(如紅娘華、水螳螂),大多會在接近水面的地方活動;靠鰓呼吸的昆蟲(如水蠆)就會在底層活動。因此,當你用捕蟲網撈捕的水深不同時,所捕獲的水生昆蟲種類也會不一樣喔!
撈捕工具都帶齊了嗎?那就出發吧!每個小隊到達分配的池塘後,就像脫韁的野馬似的,瘋狂進行撈捕,混雜著水生植物和爛泥。接下來就要靠在池邊待命的同學們從撈捕回來的「成果」中,仔細的將水生昆蟲挑選出來,並依照種類放置在調色盤的分類格。觀察一下大家撈起的生物,有背著卵的負子蟲、帶泡泡呼吸的划椿、蜻蜓和豆娘的幼蟲水蠆、水面行走的水黽、肚子大大的大肚魚、黑眶蟾蜍的蝌蚪、危害田間的福壽螺……等等。其中,水蠆是可以做為水質檢測指標的水生昆蟲喔!
依據水生動物對水質汙染程度的忍受度,可從撈捕到的水生動物種類來判斷水質有沒有受到汙染,例如出現渦蟲和蜉蝣表示水質未受汙染,非常乾淨;出現水蠆表示水質有輕度汙染的情形;若出現水蛭表示水質已經受到中度汙染了;出現紅蟲和顫蚓表示水質受到非常嚴重的重度汙染囉!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科學少年》2015年6.7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