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海鮮豐富又多樣,是令人垂涎的美食,更提供了國人重要的蛋白質來源。這些魚蝦貝類是怎麼來的?其實大多數消費者並不清楚,也鮮少參與撈捕過程。我因為興趣,也為了研究,常陪同漁民朋友們作業,體驗了這些鮮為人知的經驗。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墾丁南灣的夜釣,那天晚上,我成為漁民黃先生船上唯一的同伴。下午四點鐘左右,我們從墾丁南灣的沙灘出發,當時還沒設立海水浴場,只有幾艘漁民的小漁船停泊在淺水區。兩人將漁具搬上船後,迎著又大又紅的夕陽,衝進一望無際的大海。
小船約長4 公尺、寬1.5 公尺,黃先生在船尾操控引擎,我在船中央幫忙整理漁具,漁具有兩種,包含流刺網與延繩釣的工具。流刺網用來施放在中、上層的水域,魚游經時會被纏住;延繩釣則是在海中放一條長繩子,繩上每隔一段距離綁一條勾著魚餌的短線,好引誘魚兒上鉤。趁太陽還有餘暉時,我們先布了流刺網,再沿著海岸一路航向外海。陸地愈來愈遠,漸漸消失在暮色中,天色也逐漸暗下,最後只剩一片汪洋環繞的漆黑世界,僅有微弱星光灑落。心中懼怕油然而生,我們沒有導航儀器,茫茫大海中如何找到回家的路?
而船上沒有通訊設備,怎麼向外界求救?等到了適合的海域,船長放下長長的延繩釣線,繫好繩尾浮標,把引擎熄火後,悠哉的與我談天說地,我不安的心才逐漸放鬆。聊得累了,我仰躺下來休息,發覺原先的微弱星光已成為滿天星斗,獵戶座高掛天空,斜指著遙遠黯淡卻仍清晰的北極星,耳邊風聲和浪花聲低語,天地間彷彿只剩下舟上兩人,身心俱融,我感覺無限空曠中,自己是如此無助的渺小……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科學少年》2020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