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采主題
VOL:39期

當科學遇上藝術──博物繪師黃崑謀原作特展

精采主題陳雅茜

你和我一樣喜歡大自然嗎?走到野外,看到美麗的花,總是很想記錄它的身影。這時最快的方法是拿出手機,螢幕上點一下,綽約的花姿立刻就被儲存起來了。

但回到數百、甚至千年前,當科學家還不叫做科學家,學者是怎麼對大自然做紀錄的呢?在過去,對大自然做研究的人稱為「博物學家」,例如大名鼎鼎的達爾文、為植物分類學奠定基礎的林奈,以及觀察昆蟲聞名的法布爾,都是知名的博物學家。

在他們的時代,手機和相機尚未出現,想要做紀錄只能靠紙筆,所以大自然的學者們經常都是帶筆走天下,看到哪、寫到哪,文字是錄音機,簡筆線條勾勒則是影像記錄器。紙面書寫的沙沙聲,等於今天相機的喀嚓聲響。

但純粹的文字和簡單的圖片畢竟難以表達大自然的精細,所以博物學家常依賴技術高超的畫師,將他們的觀察與發現精確描繪出來。以植物為例,一張畫面裡能同時呈現花、葉、果實、種子及內部結構等種種特徵,等於濃縮了四季與各種角度的觀察。換句話說,透過一張圖,就能把這種植物看透透。

植物是如此,昆蟲、動物是如此,化石、岩石也是如此。這種繪圖方式現在有個名稱,叫「科學繪圖」,也有人幫它取名為「博物繪」或「博物畫」。

亦真亦善,亦要美

一張好的博物畫有什麼特色呢?最簡單、但也最難的標準是:真、善、美。

真是指「真實」,科學繪圖最重要的目的是傳達知識,所以必須真實無誤,不能傳達錯誤訊息。善是「完善」,圖像除了真實還必須能夠傳遞完整的知識。最後的美,指的當然是「美感」。

其實,單單確實無誤的描繪,很容易就能給人美的感受,因為大自然本身就是如此美好呀!但更厲害的繪者,還能賦予科學繪圖藝術表現。怎麼畫才靈活,如真實一般自然?怎麼構圖,才能均衡又獨特?這就得看繪者各自的功力了。

一張美好的科學繪圖所能表現的知識濃度與藝術感,和照片與影片所能呈現的世界完全不一樣,也因此即使到了科技昌明的今天,仍然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博物繪師的世界

在國外,科學繪圖早已是一門學問,大專院校裡還有專門的學位與課程。喜歡畫畫、想成為畫家的人,不一定要從事藝術創作,也能加入科學與知識的領域。繪師們可以選擇為博物館、科學雜誌或教科書作畫,有的也在出版社內工作。

看到這裡,你是否也開始對科學繪圖充滿好奇?到底博物繪師筆下能產生如何精緻的畫面?這些美麗又正確的圖像又是如何生成?

現在有機會觀察學習了。遠流出版公司從3月底到6月上旬,將舉辦「博物繪師黃崑謀原作特展」—《盛放華麗島》。走一趟展場,能親眼看看科學繪圖的精美,了解一名繪師怎麼從無到有,將美麗的圖像呈現你眼前。......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科學少年》2018年04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