鯊魚真無奈……
記憶密碼洪文樺
日前有漁民在宜蘭捕獲一條體長超過四公尺的大白鯊,這條大白鯊先是吞食了海釣船放置的釣餌,逃脫後誤入漁網內,才被漁民拖回港口。返港後,大白鯊本身連同牠肚子裡的一批鯊魚寶寶,全數不幸死亡。最後,大白鯊被買下來送給臺灣海洋藝術館,將製成標本公開展示。由於大白鯊屬於瀕危物種,數量稀少,因此這場「意外」引起了民眾的熱烈討論。
為何把大白鯊捕上岸?
有人質疑,為什麼抓到大白鯊不放生或者飼養,卻要捕上岸,使得母鯊和小鯊魚都死亡呢?這是因為大白鯊生性凶猛,若想解開困住牠的漁網,牠就會試圖發動攻擊,因此為了安全起見,漁民只好將牠帶回漁港。其次,大白鯊無法人工飼養,因為牠們習慣在廣大的海域活動,若被關到相對狹小的水池裡,非常容易撞傷。而且大白鯊喜歡吃活的新鮮動物,人工餵養容易讓牠們絕食,甚至死亡!基於以上的理由,放生或飼養大白鯊都不是很適合的做法,而即使不得已把牠帶回漁港後,也必須依照「大白鯊、象鮫及巨口鯊漁獲管制措施」,通報漁政主管機關,先讓學術單位進行科學採樣和資料收集,才能將這條大白鯊售出。
海洋需要鯊魚
大白鯊因為數量稀少而受到保護,但在眾多鯊魚種類中,需要保護的不僅有大白鯊。全世界大約有500種鯊魚,其中有1/3左右屬於保育類,在臺灣更有多種鯊魚名列禁捕名單之中,如鯨鯊(豆腐鯊)、汙斑白眼鮫(花鯊)、平滑白眼鮫(黑鯊)等等。鯊魚在海洋中生存已超過四億年,許多種類都是食物鏈中的頂端掠食者,除了同類和虎鯨以外幾乎沒有天敵。但牠們需要成長十年以上才能成熟到可以繁殖,懷孕期也長,不少種類每一胎更是僅能產下數隻小鯊魚,所以族群數量一旦減少,便很難恢復。
偏偏鯊魚的應用很廣,需求量大,例如許多人愛吃的鯊魚煙、能製造保健食品的鯊魚軟骨和鯊魚皮、可以提煉化妝品原料的鯊魚肝,當然還有為人詬病的魚翅……等等,使得鯊魚的數量逐年減少。以大白鯊來說,估計現存數量只剩下數千隻,和老虎差不多稀少了!
鯊魚若消失,就會使魚類數量增加,進而使貝類、浮游生物等更低層的消費者數量減少,破壞生態的平衡;而且鯊魚會吃生存能力較差的魚類,有助於維持魚類族群的健康,在海洋生態環境裡十分重要。
臺灣曾是全世界獵捕鯊魚的前幾名,更是魚翅的主要消費國之一,在幾年前的一次統計中,研究人員甚至發現市售的鯊魚中有90%以上都是瀕危物種!所幸,近年人們愈來愈有保育觀念,有愈來愈多的瀕危鯊魚進入禁捕和管制名單,許多人也不再執著於從鯊魚身上獲得資源。沒有需求,就不會有買賣,也就沒有更多的殺害。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科學少年》2019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