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選期刊
VOL:39期

氧氣與燃燒

誰在地下呼吸?水精靈

氧氣除了是維持生命最重要的氣體外,還能幫助物體燃燒,許許多多的化學反應也都離不開它。儘管氧氣如此重要,人類卻一直到18世紀左右,才意識到氧氣的存在,而且在發現氧氣後,更是花了一番心力,才掌握住氧氣在燃燒現象中扮演的角色。這個過程充滿曲折,並且發人省思。

空氣不是單一氣體

幾個世紀以來,科學家(當時稱為自然哲學家)大多受到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理論影響,認為「空氣」是一種單一成分的物質。這種無色無味、看不見又摸不著的東西,一點也引不起他們的興趣。後來到了17世紀中葉,英國科學家波以耳將燃燒的蠟燭放入一個球形裝置裡,接著把裝置內抽成真空,發現蠟燭熄滅了,證明空氣是燃燒的必備條件之一。

1754年,英國科學家布拉克加熱石灰石,第一次製造出了「固定空氣」(也就是二氧化碳),這是科學家們第一次知道,原來「空氣」還分很多種!科學家於是紛紛開始研究空氣,很快就陸續發現了氫、氮等氣體。

那有人發現氧氣嗎?有的。只可惜當時化學界有一種主流的理論─燃素說,誤導了發現者對氧氣的認知,也混淆了他們對燃燒現象的理解。

燃素說

先前提過,人類已經發現必須有空氣才能燃燒,也觀察到有些物質可以燃燒,像是木頭或是煤炭,然而有些物質卻沒辦法燃燒,例如石頭。

為了解釋這些現象,德國化學家史塔爾等人提出「燃素說」,指出可燃的物質是因為裡面含有「燃素」。當物質被燃燒時,燃素就被釋放,變成了光和熱,這就是火,而剩下來的就是不再含有燃素的灰,這些灰的重量比原本的物質來得輕,而且不可燃。

以目前的眼光來看,這種解釋錯誤百出。燃燒是物質和氧結合,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氣跑走了,重量因此減少,並不是因為釋放燃素。而且有人發現,有些金屬燃燒後留下的灰重量反而增加了,「燃素說」根本不能解釋。儘管如此,當時大多數科學家卻願意接受「燃素說」,只因為它可以解釋很多現象,叫人無法輕易放棄。

就這樣,「燃素說」在化學界流行了100多年,即使沒有人成功分離或是製造出燃素,也沒有人見過、偵測過它的存在,甚至連一開始提出「燃素說」的史塔爾,也說不清楚燃素到底是什麼。

當18世紀兩位科學家先後發現氧氣時,也不約而同的被燃素說誤導到了錯誤的方向。......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科學少年》2018年04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