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選期刊
VOL:25期

太空垃圾何去何從?

蝶豆花的色彩魔法邱淑慧

自從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史普尼克1號衛星(已於1958年墜入地球大氣層)開始,近60年來,全球共執行了超過4000次的火箭發射任務,將各式先進的儀器送上太空,除了飛往其他行星的探測器之外,大部份則是進入地球上空軌道,繞地球運轉並且執行各種不同的任務。有的負責監測地球狀態或進行太空實驗,例如氣象觀測衛星、海洋觀測衛星、國際太空站和GPS衛星等,讓我們更能掌握地球、甚至是太空環境的變化;有些則是負責觀看並且記錄太空或宇宙中的天體,例如哈伯太空望遠鏡、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等各式觀測器,讓我們對宇宙有更多認識。

但是就像家裡的各種家電用品一樣,這些儀器也是會壞掉或達到使用年限的,當這些儀器不再具有功能,可沒有資源回收車把它載走,於是便留在軌道上,成了太空垃圾的主要來源。除此之外,太空垃圾還包括把衛星送入軌道的最後一節火箭,以及太空人執行任務時不小心掉落的物品,例如手套、垃圾袋、扳手和工具包等。甚至連美國與蘇聯冷戰時期發射用以摧毀反間諜衛星的武器,也是太空垃圾的來源之一。

這些垃圾的分布,主要可以分成三個區域。大部分的太空垃圾分布在距離地球表面不到2000公里的低軌道(LEO)內,大多數距地表約數百公里,這些物體每天約繞地球15圈,時速約2萬5200~2萬8800公里(臺灣的高鐵最高時速為300公里);第二個分布區域則是在距離地球上空4萬2164公里的地球同步軌道上,時速約1萬1068公里。第三類則是介於二者間的中軌道,但數量最少。......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科學少年》2017年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