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選期刊
VOL:20期

茲卡病毒攻防戰

種子的旅行龐中培

日前有臺灣民眾回國後檢查出感染茲卡病毒的消息,使得這個病毒又受到關注。自從去年國際衛生組織(WHO)強烈懷疑茲卡病毒可能和中南美洲新生兒小頭畸形症的流行有關後,這種病毒就引起了全世界的警覺。這次到巴西參加奧運的選手,許多都特別加強了預防措施,衛生署也公佈了六十多個需要注意的國家和地區,在前往時要特別注意。

臺灣目前五個病例都是在國外感染的(其中三名是非本國人士),茲卡病毒目前在臺灣並沒有傳染,值得慶幸。不過能夠傳遞茲卡病毒的病媒蚊: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在臺灣都很普遍,我們也大意不得。

來自森林裡的病毒
茲卡病毒最早是1940年代在非洲茲卡森林中的獼猴體內所發現,所以有這個名稱。在20世紀初期,有些流行病學家注意到黃熱病造成了許多人死亡,因此他們特別關注黃熱病,茲卡病毒和黃熱病毒屬於同一類,算是科學家在研究黃熱病時「順便」發現的。茲卡病毒主要由蚊蟲的叮咬所傳染:蚊蟲叮咬含有帶有茲卡病毒患者的血液後,體內便有了病毒,這些病毒最後會在蚊蟲的唾腺中繁衍,等到這隻蚊蟲下次再叮咬到人的時候,茲卡病毒便進入了人體內。

茲卡病毒在發現之初並不受到注意,主要的原因是受到感染的人,只有約四分之一的機率會發展出症狀,典型的症狀包括了發燒、紅疹、關節痛、頭痛、結膜炎等,持續約2~7天,有的時候也會頭痛、肌肉痠痛等,僅有少數的重症病例。比起瘧疾、黃熱病、登革熱等高死亡率的蚊蟲傳染疾病,茲卡病毒引起的症狀算是輕微的,當初只有在非洲發生零星的感染。......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科學少年》2016年9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