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選期刊
VOL:13期

心理測驗怎麼那麼準?!

黑洞奇譚張雨霖

1948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一位美國的心理學家福勒(Bertram Forer)在洛杉磯的退伍軍人協會教授心理學導論。他很好奇一件事:雖然自己經常使用心理測驗來評估別人,但到底被測試的人是怎麼看待測驗的結果呢?於是福勒決定做一個頑皮的小實驗。

在某次課堂上,他告訴學生說自己開發出一種「興趣診斷問卷」(Diagnostic Interest Blank,DIB),可以分析被測驗者的興趣喜好、個人特質等。接著讓班上的39名學生做了這份問卷,並且於隔週發給所有學生一張專屬於自己的報表,上面記載了測驗的結果,內容包含了13個句子,用來描述每位學生自己的個性。這些句子有沒有準確說中學生的個性呢?他要學生為每一條句子的準確度打分數(用0~5分表示,愈高分代表愈準確),並且針對整體來說的準確度也打一個分數。

結果發現,這39名學生認為自己拿到的報表整體來說的準確度,平均高達4.26分,大部分人都認為是「準得不得了」的5分。另外,若逐條描述來看,平均來說每個人覺得這13條描述至少有10條是正確的。從這些反應來看,這個DIB測驗似乎是非常準確的,它的結果讓大家都很滿意。然而實際上這39名學生拿到的性格描述都是一模一樣的,而且都是很模糊不清或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描述,福勒發現,如果一個心理測驗所呈現的結果,號稱是個人專屬的,而且採用十分模糊的描述,就特別容易被受測者相信,認為這個測驗「神準」。......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科學少年》2016年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