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選期刊
VOL:8期

澎湖原人浮出海面

分子料理大破解龐中培

收藏骨董需要眼光和知識,才能找到有價值的收藏品。收集年代更久遠的化石呢?除了眼光和知識,還要有運氣,如果能發現古代人類的化石,就要很好的運氣了。最近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發表的「澎湖原人」,就是好眼光加好運氣的結果。

2008年,化石收藏家蔡坤玉在南部的一家骨董店中看到了一個約10公分大小的化石,他一眼就看出這塊下顎骨非牛非鹿,而是來自於大型靈長類動物,就當場買下,後來交給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張鈞翔鑑定。在專家眼中,這塊化石很不尋常,他不是現代智人,也不是其他猿類,而類似於生活於數十萬年前的直立人。

為什麼光憑一塊骨頭就能判定人種呢?這是第二個運氣好的地方:那塊骨頭上還有幾顆牙齒。牙齒不但是身體中最堅硬的部位,容易保存,而且牙齒隨著演化的過程,會產生許多細微變化,因此有了牙齒就容易鑑定出物種,甚至是人種。

有了化石,接下來就必須確認化石的年代。一般的做法是鑑定化石出土的地層年代,不過澎湖的化石不是挖的,而是從海底撈出來的。在冰河時期,海平面降低,澎湖周圍的海底變成了連接臺灣和大陸的陸地,有許多動物在那兒棲息。現在的漁民用拖網捕魚時,就常順帶撈起許多當時留下的化石,澎湖原人的化石就在其中。雖然免去挖掘的工作,但這樣就沒有出土地層可以做為比對研究了。

另外,由於化石長期浸泡在海水中,直接取下一部分來定年,誤差的範圍比較大。因此張鈞翔與日本和澳洲的科學家合作,拿同樣來自澎湖外海的「最後鬣狗」化石的化學成分變化當做對照,也取得海平面漲落的資料,再加上動物遷徙到當時平原的時間,推測澎湖原人生存的時間約在45萬~19萬年前。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科學少年》2015年4.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