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選期刊
VOL:63期

蟲蟲危機!蝗蟲大軍來襲!

病毒追緝令撰文/姚芳慈|企編/盧心潔

武漢肺炎疫情持續擴散,全球人心惶惶,然而世界另一端還有個議題,也相當值得我們關注─非洲的蝗蟲災害。你是否能想像:飢腸轆轆、成千上萬的蝗蟲遮天蔽日,大啖所有農作莊稼的情景?這個情景正在東非、中東及南亞等15國上演,目前估計有4000億隻蝗蟲,且持續增加中,堪稱25年以來最嚴重的蝗災。這麼多蝗蟲是從哪來的呢?有可能侵襲臺灣嗎?

世界上有超過一萬種蝗蟲,形態與習性各異,可分為遷移型及非遷移型兩類。遷移型的蝗蟲會因食物、生活習性、氣候等因素改變體色,並成群遷移、啃食植物,因而造成蝗災。

引起這波蝗災的正是一種遷移型蝗蟲─沙漠飛蝗,主要分布於非洲、中東一帶的沙漠地區,平時呈綠或褐色,身長約6~7公分,比我們常在校園或是田間看到的蝗蟲,還要大兩至三倍。沙漠飛蝗以各種綠色植被為食,一天可吃下相當自身體重的食物。除了很會吃,也很會生,儘管壽命只有三到六個月,但雌蟲一生至少產卵三次,每次可產下95~158顆卵,而且沒有雄性也能產卵,因此能迅速倍增族群。

沙漠飛蝗在獨居時基本上無害,也是鳥類喜愛的美食。但若碰上有利蟲卵孵化的氣候條件,成員迅速增加,使生存空間變小了,這些飛蝗會因擁擠,體色轉變成黑或黃色,並釋出難聞氣味,吸引同伴集結成群。如果在飛蝗群居時又碰上旱災,造成植物無法生長,沒有東西吃的大量飛蝗只好擴散到其他地方,這也是蝗災往往出現在旱災之後的原因。造成這次蝗災的主因正是如此,由於近年氣候變遷、海洋暖化,去年年初落下豐沛雨水,使沙漠飛蝗大量繁殖,接著又碰上旱災,導致蝗災爆發。

群聚行動的飛蝗破壞力強大,短時間內便能「鯨吞」掉農民辛苦整年的作物。沙漠飛蝗遭遇攻擊時會釋放毒素,因此天敵完全無法靠近。除此之外,牠們的移動速度很快,若隨風飛翔,一天平均移動10公里,最遠可達200公里!因此,當飛蝗過境、掃蕩糧食後,會進一步導致大饑荒,使得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如何阻止蝗害擴散?

身在臺灣的我們,需要擔心這波蝗蟲大軍嗎?專家認為,沙漠飛蝗難以越過高海拔山脈,也不喜歡海面反射的太陽光,因此不太可能飛越喜馬拉雅山、由南亞進入中國,也不太可能飛過臺灣海峽、抵達臺灣。但聯合國糧農組織宣布:假如各國沒有作為,蝗蟲大軍可能暴增500倍,因此仍須保持警戒。
過去人們面對蝗災,只能祈雨,因為淋到雨的蝗蟲翅膀會變重、飛不起來,而留在原地餓死。現代人們則運用捕殺法、火燒法、養鴨法等,但成效有限。目前最有效的辦法是以飛機大量噴灑農藥,限制蝗蟲數量與活動範圍,不過花費高,更有農藥殘留問題。
當然,若能在蝗蟲大量繁殖前就控制數量,理應不會讓牠們群聚成災,因此已有科學家利用衛星影像來分析,並預測蝗蟲的遷徙途徑。但要是蝗災爆發了呢?只能在災情擴大之前,施灑農藥,再不然……就只能跳祈雨舞了.....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科學少年》2020年4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