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選期刊
VOL:6期

忘不了的痛──臺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

2014諾貝爾獎,得獎的是……謝宜珊

在臺南沿海的北門鄉,有個很特別的展館,收藏的不是什麼稀奇古怪的珍貴展品,也不是工藝技術的解說與介紹,而是一個曾在五、六○年代大流行,現已在臺灣絕跡的疾病──烏腳病的醫療故事。平房式建築的紀念館是王金河醫師在1944年開業成立的「金河診所」,也是替當時受烏腳病所苦的患者進行診治的地方。雖然現在已經沒有烏腳病患者了,但是完整的保存著當時診療的器具、藥品、病歷等,還有烏腳病患者的痛苦與悲傷。

無色無味的毒藥
北門是個因為曬鹽行業而聚集人口的村落,生活在這鹹濕又貧瘠的土地上,民生飲用水自然是最大的問題了。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居民便鑿井取水,起先鑿的是3~5公尺的淺井,但取出的水還是鹹鹹的,不適合飲用。後來鑿了30~100公尺的深井,取出的是地下水層的淡水,因此當地人大多飲用深井的井水,卻不知道這無色無味的水裡含有大量的砷,將帶來一場始料未及的悲劇。

「砷」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質,而它的化合物之一,你一定聽過,就是古時候常用來製成毒藥的砒霜。一般地下水層所含的砷非常微量,但嘉南地區的地下水為何會有高含量的砷?至今尚無定論。唯一確定的是,砷會使血管硬化,長期飲用含砷量過高的井水,除了會罹患烏腳病和心血管疾病外,體內和皮膚也容易產生惡性腫瘤。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科學少年》2014年12.1月 ]